發布時間:2015-08-26
節能:積極推廣應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合理安排城市各項功能,促進城市居住、就業等合理布局,減少交通負荷,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
節地: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和節約程度。工業建筑要適當提高容積率,公共建筑要適當提高建筑密度,居住建筑要在符合健康衛生和節能及采光標準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深入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進一步減少粘土磚生產對耕地的占用和破壞。
節水: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重點強化節水器具的推廣應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積極推進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著重抓好設計環節執行節水標準和節水措施。合理布局污水處理設施,為盡可能利用再生水創造條件,綠化用水推廣利用再生水。
節材:積極采用新型建筑體系,推廣應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提高建筑品質,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努力降低對建筑材料的消耗。大力推廣應用高強鋼和高性能混凝土。積極研究和開展建筑垃圾與部品的回收和利用。
環境保護:實現居住區生活垃圾按照“分類分揀”袋裝化進行歸集處理,采用垃圾生化處理技術。積極推廣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新理念,積極開展綠色居住小區試點和推廣工作,結合實際制定可操作性的綠色居住小區標準。
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之上再來聊綠色建筑相信會有個更為清晰的輪廓。
綠色建筑關鍵詞:低碳、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減少環境破壞、保持生態平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可再生能源指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非傳統水源指不同于傳統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中水、再生水、雨水和海水。補充:“中水”一詞是相對于上水〔給水〕、下水〔排水〕而言的。
中水回用技術系指將小區居民生活廢〔污〕水(沐浴、盥洗、洗衣、廚房、廁所)集中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標準回用于小區的綠化澆灌、車輛沖洗、道路沖洗、家庭坐便器沖洗等,從而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變所回收物質形態的前提下進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經過再組合、再修復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環材料指已經無法進行再利用的產品通過改變其物質形態,生產成為另一種材料,使其加入物質的多次循環利用過程中的材料。
建筑場地選址無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電磁輻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住區建筑布局保證室內外的日照環境、采光和通風(優先考慮自然通風)的要求,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中有關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要求。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
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 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綠化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選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病蟲害少,對人體無害的植物。
建筑中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所以,綠色建筑的基本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整體環境、周邊環境)的負荷,最大限度的從技術上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損耗;提供安全、健康、高效、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
套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腔調就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達到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貢獻,譜寫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綠色建筑世界發展史
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在英國發布;
1992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筑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1993年美國創建綠色建筑協會;
1996年香港地區推出自己的標準;
1999年臺灣地區推出自己的標準;
2000年加拿大推出綠色建筑標準。
綠色建筑中國發展史
2004年, “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2005年,發布《建設部關于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筑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6年,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2015年,頒布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當然,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出發,考慮到氣候條件、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化,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
綠色建筑評定及執行標準:
中國: 綠色建筑三星標準
美國: LEED / 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 / Green Globes / Build it Green / NAHB NGBS /
Internationa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IGCC)
英國: BREEAM
荷蘭: BREEAM Netherlands
澳大利亞: Nabers / Green Star
巴西: AQUA / LEED Brasil
加拿大: LEED Canada / Green Globes
芬蘭: PromisE
法國: HQE
德國: DGNB / CEPHEUS
香港: HKBEAM
印度: Indian Green Building Council (IGBC) / GRIHA 暖通空調在線
意大利: Protocollo Itaca / Green Building Counsil Italia
日本: CASBEE
馬來西亞: GBI Malaysia
墨西哥: LEED Mexico
新西蘭: Green Star NZ
菲律賓: BERDE / Philippine Green Building Council
葡萄牙: Lider A
新加坡: Green Mark
南非: Green Star SA
西班牙: VERDE
瑞士: Minergie
阿聯酋: Estidama
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其造價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謂價廉物美。
再如,許多南方地區,房子里的空調40%是為了應對室外的陽光,安裝一個很小的智能測溫裝置,當太陽光正熱時,遮陽簾自動升起來,減少射入室內的陽光,減少空調的能耗。這樣的智能建筑才是綠色的,才是符合我們時代要求的建筑。
當然,個人認為一切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城市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全民道德節能和行為意識節能之上的,這是靈魂。沒有這兩點,一切綠色建筑都無從談起。